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💀🚉,是广大本科生进行科研尝试的主要阵地🥽。一直以来🏂🏽,许许多多有志于走科研道路的大学生们,经过“大创”项目的磨炼👩👩👦👦,方向更加清晰,能力得到提高。可以说👷♀️,“大创”计划,是科研人才的“造血包”。
在我校2019年的众多“大创”项目中🍩🏂🏻,就有这样一组来自材料杏悦2的国家级大创项目大放异彩:小组仅有3人,但“浓缩就是精华”🤸🏻,他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结题工作👨🦲,项目还代表我校参加了全国第一届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。更出彩的是,脱胎于此次大创,小组成员作为主要作者发表了一篇一区论文Drug-interactive mPEG-b-PLA-Phe(Boc) micelles enhance the tolerance and anti-tumor efficacy of docetaxel(可与药物作用的稳定mPEG-b-PLA-Phe(Boc ) 聚合物胶束显著提升多西他赛的耐受性和药效 ),刊登于DRUG DELIVERY(药物控释)期刊🧑🦲。
小组的创立颇为巧合——王蓉蓉,段傢耀虽是同班同学,但从未想过一起参加一个大创项目🍋🟩。朱政全是两人的学弟🧑🦯7️⃣,与两人素不相识。在大创开题申报时🕗,三人先后选择了滕鑫老师指导的大创课题“包裹多西他赛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合成与应用”,从而开始了他们的科研初体验。当问及为何会参与大创🏃,三人的回答也颇具默契☢️✍🏿:为了能有机会更加贴近科研,为了离自己的科研梦想更近一步。
刚开始接触大创时🕙👨🏻🔬,作为本科生,必然会有一头雾水,捉襟见肘的感觉🫠。“可以做的很少,需要学的很多🧏🏿♂️。”朱政全回忆那段时光时这样说到🈲。由于课题具有生物和医疗的背景,组员们发现👩🏻🦽➡️,自己不仅需要巩固材料专业的基础知识,对于相关领域的知识也必须有所涉猎。他们没有轻言放弃,而是马上开始“恶补”。在滕老师的指导下,他们认真钻研了上百篇相关文献🧙🏻、数十篇英文文献,还有几本砖头厚的专业书籍。正是这样的扎实准备🎉⏱,使他们在实验阶段就在知识储备上游刃有余。一谈起课题👩🏿🎓,三位组员从实验背景,到材料结构特征、制备步骤🙎🏼、表征手段#️⃣、应用前景等等,都能无一不知★,头头是道🧑🔧。
但实验的开展仍给组员们带来了考验。实验开始后不久,王蓉蓉和段傢耀升入大四💃🏽,保研、考研接踵而来。而朱政全远在奉贤✸,交通的压力迫使他只能在周末走进实验室。到了项目末期,两位高年级组员毕业离校🤳🏼,实验收尾的工作只能由一人担起。虽然实验时间被各类事务切割得支离破碎🎭,但三位组员一进入实验室就争分夺秒,同时积极地向老师请教,改进实验方法,降低实验失误率。

2019年末,项目正式结题,论文完稿🔡。2020年上半年,论文发表⌛️。此时,距项目立项已经快要2年,但对于三位组员来说🧵,这个课题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。“收获的东西太多了。”他们如是说🧏🏻♂️,“不仅仅是这篇文章的发表,更重要的是,我们在大创中逐步了解👏🏿,原来科研是这个样子的🤽♀️,然后我们可以更有底气地说,我愿意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,我愿意为科技的进步奉献自己。这份底气,对于我们以后的的深造有极大的帮助。”
目前🏗🦩,王蓉蓉和段傢耀分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山大学读研究生,朱政全今年也收到了我校的研究生入学通知书。大创为他们扬起了科研的风帆,他们的前路是星辰大海。